close
今天下午天氣很熱、但是還是要上漫長的討論課,一路從下午兩點上外加晚上德文課上到九點,真所謂長期抗戰是也!今天討論的主要主題放在國際關係理論,也是我個人比較強項的部分(其實是在強調理論的台大政研所讀了十年,實務沒兩撇,也只剩理論了),也就比較聽的懂跟發言。
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還蠻有趣的,可以對於德國國際關係的研究,雖然稱不上更深入,但是有更完整的概括性瞭解。這次的主題主要是討論在近幾年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,是不是已經喪失了cutting edge,也因此,陷入了一個如許多文章所提到的paradigm lost的情境。同時,大家還試圖去分析德國國際關係的研究。
大體上的心得是(不過也可能聽錯就是、哈哈),德國的國際關係研究據他們自己的主張,以研究「治理」(governance)為強項(竟然用comparative advantage!),而各校之間的研究也比較不同,在政治系裡面排行榜還是第一位的柏林自由大學,雖然研究還是比較偏向傳統政府的方向,而治理的不分則偏向nicht OECD Welt,而排名第二名的慕尼黑大學,則是以反思主義的研究途徑為主軸,事實上國際關係方面的主導者,也就是我現在的教授Christopher Daase所做的研究倒沒有那麼的反思主義,他的研究範圍主要是「安全治理」的問題,但是我個人認為比較偏向新自由制度論與批判研究之間(Critical Analysis of Security in Europe:CASE),其實我目前的研究也比較朝這個方向進行(許多強調新自由制度論者不是往法律層面發展、不然就是走歷史社會途徑或者談規範或論述的重要性);至於其他有名的學校如Bremen,則是研究Staatlichkeit im Wandel,其實也大概就是在全球治理的情況下,轉變中的國家角色。然後其他學校因為恍神,就再也聽不懂了、哈哈.....

至於國際關係理論的方向,我倒是不認為是處於一個典範遺失的階段,反而是一個建立新典範的階段,現在不論是現實主義、自由主義、建構主義等途徑,若我們採取「簡約主義」式的解釋方式,都不能完全解釋許多國際關係的現象,因此,新的典範正朝向採取更完整的分析架構,如此才有可能更貼近實際;但所謂更完整的架構,就現實主義的修正論來說,就是把整個國際體系視為是一個更大的體系,其中則包括政治軍事體系、經濟體系及文化體系等互動情況;從自由主義的修正論角度來看,亦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德國的出兵政策,也就是從外在因素(包括國際體系與角色期待)及內在因素(包括能力與社會環境因素);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,如Nicolas Onuf (Kubálková, 1998)所說的,應該觀察「不同層次的規則」(different levels of rules),以分析案例的動態發展過程與制度的效用,同時,亦應該如Barry Buzan(1998)所說的一樣,應該分不同的安全領域進行討論。也就是如Buzan所說的,是一個邁向meta-theory的構建過程。

不過,雖然今天的討論課我能夠參與討論並發言了,不過並不代表自己德文有多顯著的進步,只能說這些東西是平常就很熟的東西而已,因為德文爛的原因,今天還是發生很白爛的事情,就是在換教室的時候,因為沒聽清楚要換的教室,然後自己又愛上網,沒有當同學們的跟屁蟲,結果同學們都進去新的教室了,而我....就再也找不到教室了...也因此才可以在這邊屁這麼多.....

不過在國外讀書還是這樣,聽不懂是很正常的,有機會就多發言,才不會有一種疏離的感覺,雖然發言之後,常常更有疏離感(因為知道自己沒辦法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、也知道別人聽不太懂自己在屁什麼),但總是發言啦!

在Bayern這邊有一個有名的劇作家叫做Valentine,他有一句名言:Fremd ist der Fremde nur in der Fremde....這個情境就跟我現在很像,翻白話一點,就是:「疏離感只有在一個疏離的人在疏離的環境中產生」,在一個已經非常疏離的環境下,如果再不發言,那就真的完全像空氣一樣了!

寫這篇與許多在異鄉或故鄉努力的同學們共勉之..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unwen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